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大眾網
王啟田 李燕飛 張云清 趙黎
手機查看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楊濤 通訊員 王啟田 李燕飛 張云清 趙黎 報道
實施數字中國、網絡強國戰略,提升服務區域產業發展能力,對傳統水利產業提出了新要求。利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水利產業進行數字化改造、轉型升級,迫切需要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和水利精神,掌握水利水電工程管理領域專業知識技能和現代信息技術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F有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課程體系、實訓條件等不適應水利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對新時期水利人才的要求,制約了智慧水利的發展。山東水利職業學院積極探索,努力破局,通過傳統水利專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破解這一制約行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取得顯著成效。
推進傳統水利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建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山東水利職業學院適應現代水利水電工程管理領域優化升級需要,先后與中國電建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水發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等98家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按照水利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對接智慧施工、數字造價、智能運行管理崗位(群)素質、知識、能力的新要求,依據供給需求、資源共享理論,對水利水電工程管理專業進行了數字化升級,構建了“水利工程+信息技術”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一、確立水利水電工程管理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規格
近兩年,學院對中國電建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水發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等46家水利類企業開展調研,訪談700余名企業技術人員,200余名畢業生,編制了水利水電工程管理專業調研報告。對接水利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新趨勢,以學習者為中心,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和水利精神的“水利工程+信息技術”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面向水利水電工程智慧施工、數字造價、智能運行管理等崗位,明確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規格,修訂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二、創新“四階段、四遞進、多輪交替”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依托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學生在學校和企業真實場景下成長。以學生、學徒、準員工身份,校企雙導師授課,完成認崗、跟崗、輪崗、頂崗四個階段的學習。1-4學期根據課程安排和企業生產實際進行工學交替,5、6學期在企業輪崗、頂崗。在學生培養不同階段,校企導師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遠程教學、現場教學及崗位實踐等,重點培養學生具備適應水利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智能施工、智慧工地管理、數字造價、智能監測等能力,實現了學生基本能力、專項能力、核心能力、綜合能力的遞進提升。
三、構建“四模塊”為主體、“三網一平臺”為支撐的專業課程框架體系
對接行業崗位職業標準,圍繞水利數字化轉型升級,系統設計專業理論及實踐課程,增設了《物聯網應用技術》《BIM技術應用》等6門信息技術類課程,重構了《水利工程智慧施工技術》等12門專業課程,構建了智慧施工、數字造價、智能運行管理、創新實踐四個課程模塊。校企共建“共享智慧云平臺”、打造了線上線下“雙課堂”實施的移動互聯網、教學資源數據互通的互聯網、工程施工與管理的物聯網,形成了“四模塊”為主體、“三網一平臺”為支撐的專業課程框架體系。
教學中堅持立德樹人,思政教育融入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和水利精神,實現課程思政全過程育人、實踐環節全方位育人、校園環境全覆蓋育人。建成《水利工程項目管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等7門專業核心課程思政案例庫和素材庫。建設《地理信息系統應用》等5門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水工建筑物》等4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小型水庫運行管理》2門課程為“全國水利行業終身學習平臺”提供現代數字教學資源。出版《現代水利工程項目管理》、《水利工程智能建造技術》、《水工建筑材料智能檢測》等20部課證融通、工學結合立體化教材。
四、校企共建基于“共享智慧云平臺”的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的智慧水利實訓基地
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將原有水利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6個實訓場(室)數字化升級改造。水發產業(山東)集團公司等企業投資820萬元,與學院共建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心、水利工程虛擬仿真中心、水利工程BIM協同創新實訓中心、3S數據智能處理中心等16個數字化實訓室(場)和2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
利用“國家級-省級-市級”三級技術協同創新平臺,打造“共享智慧云平臺”,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學校專業課程教學、專項實訓、實測數據與行業、企業、地域移動互聯,數據互通,實現了場景可視、遠程互動、實境監測,資源共建、共用、共享,實訓設施功能由單一復合聚變增值,資源充分共享擴展賦能。
專兼結合教學團隊實施了“理、虛、實一體化”教學與實訓模式,創設真實、仿真生產環境;校企專家聯合開發“互聯網+實踐教學資源”,開發了5類32個典型水利工程虛擬仿真軟件和安全教育VR軟件,開發了微視頻、動畫等3萬余條優質資源,搭建了校內實訓、師資培訓、技術服務、社會培訓、技能鑒定、競賽訓練六位一體的開放共享平臺,為學生、企業員工、社會公眾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數字資源。
五、建立依托“職教集團+產業學院”的“!小て蟆さ亍眳f同育人運行管理機制
學院牽頭成立山東省現代水利職業教育集團,共建北控水務學院、慧科產業學院、南方測繪學院,形成了學校(院長)-企業(總經理)、系部(系主任)-子公司(企業專家)、教研室(教研室主任)-項目部(項目經理)、專業教師(專職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兼職教師)“四層級四對接”的人才培養運行機制!靶!小て蟆さ亍惫餐晟祈攲釉O計和制度體系,制訂了《現代學徒制教學管理辦法》等12項管理辦法,搭建校企資源整合利用平臺,制定教學管理、崗位培養等方案,對實施過程監督、指導,實現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增強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為培養具有數字化、信息化素養的水利行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高體制機制保障。
專業數字化升級改造顯成效
產教融合育人實踐碩果累累
山東水利職業學院通過對水利水電工程管理專業的數字化升級改造,解決了人才培養規格不適應水利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與智慧水利建設與管理不能精準對接、實訓條件和資源不能滿足信息技術發展需求等問題,滿足了水利行業高質量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了人才供給質量,提升了社會服務能力,增強了職業教育的適應性,為傳統水利專業升級改造探索了有效的實施路徑。
一、畢業生適應數字崗位需求,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
水利水電工程智能管理專業近年來開展了數字化升級改造,人才培養能夠更好的適應數字化、信息化崗位需求,受益學生1120名,畢業生在中國電建市政建設集團、山東水發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業就業率提高15%,有66名學生在剛果等從事國外工程項目。學生在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省部級以上獎勵68項。
二、專業建設成果豐碩,引領全國同類專業發展
學校作為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在水利水電工程智能管理專業中率先開展數字化升級改造,全面推廣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在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實踐教學基地、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方面達到了行業領先、國內一流的水平。學校牽頭成立山東省現代水利職業教育集團入選國家第二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育單位,水利水電工程智能管理專業建設成為教育部創新行動計劃骨干專業、全國優質水利專業、山東省技能型特色名校重點建設專業、山東省特色專業、全國水利職業教育示范建設專業、全國水利類專業評估中獲得優秀。建成山東省水利工程與管理高水平專業群、山東省品牌專業群。主持制訂了水利水電工程智能管理國家專業教學標準,開發了水利水電工程智能管理省級教學指導方案。完成了國家、省部級重點專業等項目16項。
三、教學團隊建設成效顯著,教師教學能力突破提升
水利水電工程智能管理專業建設了國家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全國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全國水利職業教育創新團隊、山東省黃大年式教學團隊;培養全國水利職教名師、省級教學名師3人、職教新星5人。教師參加省級以上專業競賽獲獎67人次,編著工學結合立體化教材20部;承接省級教改課題20項、科研課題15項。教科研獲獎35項、專利46項,軟著16項,發表論文142篇。
四、拓展水利數字服務技能,全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與中國電建市政建設集團合作打造現代學徒制“大禹工匠”水利人才培養品牌,參與雄安新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日照市小型水庫高程聯測-庫容曲線測繪等信息化建設。完成智慧施工、工程檢測、水質監測、灌區信息化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庫區移民、鄉村振興等技術服務134項,成果轉化20項,受益單位615個,產生了廣泛社會效益。開展全國水利行業“河長制”、信息技術、工程造價人員、農村勞動力轉移等社會培訓25200余人,有力促進了區域經濟和水利行業發展。
學生在雄安新區啟動區項目生產實踐
面向行業開展社會培訓
潮涌催人進,風正好揚帆。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將主動迎接水利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帶來的新挑戰,積極應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水利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努力建成“國內知名,行業一流”的技能型特色名校。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