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報新聞 媒體矩陣

                                          大眾網
                                          全媒體
                                          矩   陣

                                          掃描有驚喜!

                                          • 海報新聞

                                          • 大眾網官方微信

                                          • 大眾網官方微博

                                          •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 大眾海藍

                                          • 大眾網論壇

                                          •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頁 >教育新聞 >理論時評

                                          探尋生命的本真 -評李文蓮著作《新時期中國散文的生命意識》

                                          2021

                                          / 12/26
                                          來源:

                                          大眾網

                                          作者:

                                          手機查看

                                            中國散文經歷秦漢、唐宋、明清三大創作高峰的發展演變及積淀規范,逐步奠定了現代散文發展的基礎。以此為基點,又借鑒外國散文作家創作的經驗,現代散文作家開創了散文的嶄新面貌,獲得了世人注目的輝煌成績:魯迅認為現代散文的成就在小說、詩歌和戲劇之上,周作人更是直接稱贊散文小品是“文學發達之極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散文隨筆的發展更加令人欣喜,無論是創作還是社會的認可接受,都有許多值得人們去研究的現象。新時期散文研究者韓小蕙曾經風趣地說是“太陽對著散文微笑”。從古至今,散文在不停地發展著。新時期散文的繁榮得益于開放的社會環境下個體生命的解放,更與散文的本體特征相關聯。關注新時期散文中表現的生命個體,探究新時期散文發展的根本原因和特征,近年來許多學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從生命意識的角度來深入探究新時期散文的發展規律、對散文文體中的生命形態及生命現象進行沉潛的思考和梳理,是散文研究的亟待解決而又沒有很好地解決的學術問題,也是散文研究領域一個有待深入拓展的區域。從這一角度來說,李文蓮的博士論文《論新時期中國散文中的生命意識》是一個非常具有學術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學史價值的選題,而她在此基礎上重新修訂出版的《新時期中國散文的生命意識》無疑是散文研究領域里一部具有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開拓著作的。說實話,散文的篇幅無論在新時期進行了怎樣的拉長改進,其短小精悍的特點沒有根本改變,這為散文研究帶來極大的挑戰,散文研究成為一項繁雜而困難的工作。但她憑借自己對讀書的酷愛和對散文的濃厚興趣,從發生學的角度來探討新時期散文繁榮的社會根源、個體生命特質和文體淵源,進而探究生命存在的本真,應該說,她的探索是令人欣喜的;其學術的創新點或閃光點體現于方方面面,摘其要者評述,主要有這樣幾個特點。

                                            發掘新時期散文的新意蘊。本書作者以生命意識作為研究的切入點,遵循著文學-哲學、個體-存在的研究理路,以生命意識建構著作的研究線索,以文本細讀為基礎,理性和感性相結合的闡述方式,來探求新時期散文在本體建構及精神訴求上的轉向和達到的新境界,進而開掘出新時期散文的新的文學意蘊。對生命意識的界定是研究的關鍵和基礎,也是論著的難點。研究者借助前人的理論,結合新時期散文的新的特征對其進行了開創性的論證。論者這樣來界定新時期散文的生命意識:“個體生命對于自身存在及其意義和價值的體認和感悟,在新時期散文中它表現了為個體生命擺脫對政治的依附,以文化和審美的方式建構和展示個體生命的獨立和尊嚴!1該論斷抓住了新時期散文的本質特征,開創了新時期散文研究的新意蘊。論者從社會發展及文體特征兩個方面分析了該論斷的來源及合理性。散文的繁榮常常發生在“王綱解紐”的時代,新時期散文獨樹一幟的發展正是得益于社會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伴隨著改革開放,思想解放應運而生,在這種歷史契機下,個體的生命意識得以蘇醒并重新建構。文藝從政治束縛中解放出來,散文作家再次獲得了抒寫個人情感、表達個體性情的空間和權力,個體生命形態及訴求重新回歸創作的中心。散文創作者在社會的解放中獲得了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論者的這段論述充分展現了自己宏觀掌握事物本質的能力。此外,由于散文沒有明確的文類規范,創作者擁有自由發揮的廣闊空間,這使創作者充分享受到恣情創作的暢快與歡欣。論者總結說,正是社會的開放發展以及散文獨有的文體特征使新時期散文中的個體生命特征得以彰顯、生命意識得以張揚,這樣論者從宏觀上把握了新時期散文發展的要點,是客觀、科學的。從微觀處條分縷析新時期散文是本論著的主要使命,論者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論者首先探討了新時期散文中生命意識重新發現與建構的歷程,接著從生命的本體發現、文化建構及審美書寫三個方面鉤沉出新時期散文發展的整體面貌。在生命的本體發現中,論者抓住新時期散文創作者對待自身和他者的生命態度來論述:繼承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對個人的發現,自我意識得到重建,又汲取了中國文化中的仁愛傳統,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人及其他生命,達到生命與生命間的契合與和諧。論者認為文化對生命具有塑造作用,中國新時期散文作家由于學識、經歷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風格面貌:老一代學者的睿智、中年學者的深刻、年輕學人的激情都帶有人生積淀的痕跡,文化對個體生命的建構又使他們都善于思考,基于現實及歷史的思索是他們共同的特征,這也賦予他們的散文作品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新時期散文作者突破了傳統散文的模式并重新構建了散文文體,他們由此展現出對審美人生的執著追求,進而確立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對情景的精心營造和設置、對意識流動的描寫打破了桎梏散文自身的壁壘,形成開放的格局。在話語方式的選擇上,許多作品對話與獨語并舉,形成生命間的交融回還。在語言運用上,老生代散文善于運用整齊的四字短語和古體詩詞;年輕一代作家如李存葆、余秋雨等往往運用排比、對偶等修辭方式,使語言整齊中富有變化,這反映出他們不同的生命特征和文化閱歷。2總之,無論是宏觀勾勒還是細微雕刻,論者都能抓住新時期散文的生命特質,挖掘出新時期散文的意蘊,這得益于論者的刻苦研讀、認真思索和深入探究。

                                            靈活運用既有的概念或范疇給新時期散文研究以創新性的概括和闡釋。研究主體不僅對新時期散文的文化意蘊和審美意識進行發掘,而且對散文背后所隱含的作者的思想世界和內心訴求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和新的認識;散文與時代社會的變遷緊密相連, 文本中所展現出的新的社會及時代內涵和信息僅僅從研究主體既有的思維規范與理論知識中,并不能尋找出精當的理念加以表述,這就需要并迫使研究者開動腦筋另辟蹊徑,去借用已有的理念來建構自己的學術話語系統,這其實是所有文史哲研究者(更是包括現當代文學研究者)在內的整體人文科學的追求與創新范式!缎聲r期中國散文的生命意識》一書所顯示的學術創新特色,并不是獨自創造了多少新的概念和理論,而是恰切而精當地借用了原本就有的理念,結合研究對象實際而獨特的需求,做出了新自己獨特而有嶄新的深度闡釋,既能使借用的理念更加豐盈充實,又能使研究者的論著更加具有說服力。論者在建構生命意識的概念時,活用了梁漱溟的人的一生要解決三個方面問題的論斷,從人和物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及人和自己的關系三個方面來界定并闡明自己的觀點。隨后研究主體分別用三章從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三方面來論述:第二章探究個體生命對家園的尋找與回歸,求索人與自然和諧的詩意家園;第三章對個體生命在家庭與社會關系的生存書寫中,探討個體的情感指歸;第四章梳理個體生命的人生感悟,探討個體生命的生存理想。論者活用既有的理論來對新時期中國散文的生命意識闡述得富有層次和條理、又如此新穎。如此的架構組成了論著的鮮明特色:整體性。第一章整體論述,第二章至第四章從三方面闡述,活用前人學術理論的同時,使自己的論著架構渾然一體,不得不說論者在建構自己個性化的學術話語時的確具有匠心巧思。

                                            選擇恰切的研究方法是論著的第三大特色。散文是作家思想、人格與智慧的藝術表達,越是優秀的散文越是能夠體現出散文作家的真實心靈世界和精神軌跡,在這影視傳媒等視像傳播占據主流的文化生態中,散文依然能夠大量刊行,創造了視像審美世界的奇跡,是因為每一篇散文的背后都有一個“生命的熱源”,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生命、情感和內在現實”的直接外化。尼采說:“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為此要學會向高處攀登!為此要學會俯視下方!”只有在生命的巔峰,才能領略無限風光在眼前,每一位散文作者提筆為文時,往往已經具有俯視眾生的胸襟和氣度,其作品中包蘊著作家精神世界的獨特景觀,這就使新時期散文作品往往具有鮮活的生命質感,這正是新時期散文能夠獨樹一幟、創造奇跡的真正原因。如何選擇合適的研究方式,走進新時期散文作者的“生命、情感和內在現實”是研究者面對的嚴峻的課題。李文蓮沒有退縮,而是知難而進,面對文本,穿透文字的魔障,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與散文作者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努力捕捉文字背后的個體生命的靈魂。為了實現自己的研究目標,研究主體首先要充分體認散文作者的思想情感、生命體驗與價值取向,然后調動并傾注自身的情感體驗和生命激情,用心靈去體貼心靈,以靈魂去觸摸靈魂,構建起生命之間的紐帶,達成生命間的透徹理解和同情。比如論者在“人生驛站的縱情歌哭”一節中分析總結了“青春詠嘆”的散文作品后,不由自主地品論道:“縱觀新時期散文中的青春書寫,我們發現:青春的確是敏感的時期,社會的變化給每一代青年留下了印記,但是社會的轉型也窒息了青年的激情和幻想,因此在作品中,大多理性思考,從容面對,坦然接受現實,而少了青春的激情和躁動,少年老成的面孔多,朝氣蓬勃的心靈少,這不能不說是新時期散文的遺憾,也讓人感到憂慮,青春需要背景,但任何背景下的青春都應該有自己的內涵,對理想的堅持應是青春特有的內容,可惜在新時期散文中這樣的文章非常少見,難道經濟發展了,年輕人的生命力倒減退了?這值得人深思!3透過簡短中肯的評論,我們可以看到研究者對散文背后所站立的“那個人”的關注;論者不由自主流露出的話語體現出對散文作者心靈體貼入微的體驗。當然,這樣的評論在論著中俯拾皆是。說到底,批評是把自己的生命和文學聯系起來的一種方式,學術批評是研究更是創作,它需要批評者傾注自己的思想體驗與生命激情;在面對文本時,需要研究者積極并充分地調動自己既有的知識和經驗,只有這樣,研究才有根基,創作才有活力,本著作的成功正在于此。

                                            個體擁有自己的生命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更是社會進步的表征,散文的文體特征恰是表現社會思想變化的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在這個意義上說,《新時期中國散文的生命意識》一書對新時期散文的生命意識進行的梳理、發掘與闡釋,就不僅具有學理上的意義,更有社會研究的價值。李文蓮是我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我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及讀者關注這本著作,并進一步研究該著作提出的問題。

                                            1 李文蓮,《新時期中國散文的生命意識》,人民出版社,2017.09,第2頁

                                            2 李文蓮,《論新時期散文的文化建構》,《時代文學》,2015-12-08,第114-115頁。

                                            3 李文蓮,《新時期中國散文的生命意識》,人民出版社,2017.09,第201-202頁。

                                           。ㄗ髡 王景科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250014 )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姜申濤

                                          相關推薦 換一換
                                          体验区试看120秒啪啪免费